中国加工贸易直接吸纳4000万人就业 将取消审批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6 04:58:27  阅读:10071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王挺

  中国加工贸易直接吸纳4000万人就业 以后将取消审批制

  今后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将不再需要审批。这是近日国务院为了应对严峻的外贸形势,制定的稳定中国进出口的五项措施之一。

  2014年,第一外贸大省广东率先实施了加工贸易备案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加工贸易(Processing trade)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的经营活动。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按照所承接的业务特点不同,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加工贸易对中国贸易的重要性,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4月22日在一场新闻吹风会上这样描述:“中国的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骥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对中国外贸大国地位的确立、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包括对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在干中学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外贸角度讲,加工贸易政策是一项外贸政策;从监管角度讲,也可以把加工贸易政策看作是一个保税监管政策。但是,从承接国际产业这个特征看,加工贸易政策实际上是产业政策。”张骥说。

  现在,加工贸易直接吸纳的就业超过4000万人。“这是个很了不起的贡献。”张骥称。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02年—2007年六年间,加工贸易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近50%,也就是以前所称的“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加工贸易占中国进出口比重落至四成,2010年开始降至38.9%,自此以后加工贸易占中国贸易额的三成左右。

  张骥解释,加工贸易有它的特别属性,因为它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

  过去,加工贸易从欧美转移到亚洲,之后又从亚洲“四小龙”逐步转移到中国大陆。

  “(加工贸易)在这个转移当中,体现出一种游牧民族的特性,主动选择成本的洼地。成本要素低的时候,它就向你游聚;成本要素提高的时候,它就拔腿而走。”张骥说,“所以我们看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也就是外资投向制造业的步伐正在减缓,但是向周边国家甚至向更远的非洲乃至向美国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周边国家包括欧美,都以空前的力度在吸引外资,在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

  这块转移,不但有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和订单的转移,也有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转移。

  “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一旦转移,就比较快。如果它的订单走得比较快,对我们整个外贸的稳定增长影响是很大的。”张骥说。

  2013年以来,中国产业向境外转移导致出口能力减少950亿美元左右,将近1000亿美元。产业往境外转移也带动了贸易转移,加工贸易持续大幅度下滑。

  2016年一季度,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5.9%,已经连续13个月负增长。如果取整按16%算的话,也就意味着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必须以8%的正增长,才能使外贸持平,实现零增长。

  “大家想想,这个难度有多大!所以,外贸能不能稳得住、会不会失速,就看加工贸易。”张骥说。

  也因此,继今年1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4号文)后,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中,继第一项财税金融支持后,便是“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取消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施支持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政策鼓励中西部到东部招商引资,对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腾退用地经批准可转变为商业、旅游、养老等用途。”

  “既然加工贸易的特性是向成本洼地走,那现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又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张骥说,这种转移,既包括中西部直接吸引境外投资,也包括从东部承接转移。

  张骥称,希望东部地区转移的这部分能够向中西部去,向境外的转移少一点、慢一点,尽可能把根留住。